據eettaiwan NPDSolarbuzz最新出版的太陽能廠商、產能與設備季報顯示,2011年中國大陸和臺灣太陽能電池廠商保持優勢地位,在全球前十大供應商名單中占據了8席。在2011年的喧囂散去之后,晶矽和薄膜電池廠商的前十名和12個月前相比,只有幾處排名順序上的變化;十大太陽能電池廠商的產量占據了全球總產量的40%,與2010年相比下降了4個百分點。 目前市場上缺乏競爭力的電池廠商已逐步退出,因此前十大廠商產量比例呈現下滑似乎有點奇怪,但NPDSolarbuzz指出,這是反映了在2011年試圖進入主流的廠商數量眾多,有超過350家晶矽和薄膜廠商在2011年初提出從數十百萬瓦到超過2GW的產量目標;盡管只有很少二三線廠商能達成他們雄心勃勃的目標,但他們整體的樂觀預期(年度產量增長率33%)成為了供給過度的催化劑,并導致2011年平均售價的快速下跌。 NPDSolarbuzz表示,在過去,電池廠商會因為出貨量排名較高提升了品牌價值而滿心歡喜;然而隨著市場價格的下跌,廠商們現在更優先重視成本。考慮到廠商的成本結構包括內部生產和外包,這意味著內部產量排名的影響相對變小了。然而,統計各家電池廠商(包括晶矽電池和薄膜電池)的內部產量仍然能提供一些領先指標,來衡量2012年太陽能產業中游廠商的制造狀況是否良好。
在2011年已經有許多關于產業內日本、歐洲和北美電池廠商轉讓的評論;NPDSolarbuzz預言,對于這些廠商而言,2012年的挑戰仍然艱鉅,因為中國大陸和臺灣的廠商仍然透過領先的成本優勢來影響終端市場。 協力廠商代工及加工制造成為了2011年晶矽產業公司動態的一大特色。產能及產量過剩的大環境使得一線的垂直整合晶矽廠商可以選擇內部生產或者利用二線的(或者臺灣的)電池廠商的產能來貼牌。在2011年,雖然大多數一線電池廠商有足夠的內部產能來供應所有模組的需求,很多廠商都利用非常低的市場現貨價外包了最高到30%的電池生產。 NPDSolarbuzz的調查數據顯示,FirstSolar在2011年沖破重圍,成為唯一一家挑戰主流晶矽廠商們的薄膜廠商。FirstSolar建立了一種很少人能夠效仿的整合下游的垂直業務模式,并提升產量來滿足自己強勁的內部項目儲備。放眼未來,薄膜廠商的挑戰是如何與成本顯著降低的晶矽同行競爭。 來自中國、日本、歐洲和北美下游模組廠商對高效晶矽電池的強勁需求,使得臺灣廠商茂迪、昱晶和新日光保持全球前十名地位;臺灣出產的電池透過成功地將高品質(高轉化效率和高良率)和低價格相結合,更加鞏固了產業領先的品牌形象;另外兩家臺灣電池廠商,升陽科和旺能光電也表現強勁,位于2011年電池廠商排名的前列。 以上五家臺灣電池廠商共同在2011年貢獻了超過3.6GW的電池產量,包括許多在年底的庫存出清。此外NPDSolarbuzz指出,美國的反壟斷訴訟案為太陽能電池廠商帶來了一種不確定和困惑的氣氛,很多出口北美的中國領先廠商的應急計劃是改用臺灣生產的電池;因此這至少將在短期導致臺灣電池產量比重的增長。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太陽能廠商天合光能,在此注重品質的時期從模組廠商成功朝向電池與模組領導者過渡,顯示了該公司對成本結構的重視;天合抵御了在生產中引入高風險高技術概念電池的誘惑,并憑藉低成本的標準制程電池生產線穩步成長。 NPDSolarbuzz估計,在2012年各廠商內部電池產量將延續2011年的市場趨勢,也許賽維LDK將加入領導廠商陣營;然而,仍然有許多二三線廠商收到新的生產設備,并希望從一線廠商手中奪取市場占有率。預期2012年產業成長速度將再次受到歐洲政策調整的影響,誰能夠為終端市場提供低成本且高品質的產品,誰就能出現在新的全球前十的名單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