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間橫空出世的物聯網概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撲面而來。始于2009年三季末A股市場掀起的物聯網概念狂潮,旋即在政府、企業界、科研院所、學術界和資本市場火速躥紅,炙手可熱之勢愈演愈烈。
“物聯網是當今世界最熱門的話題之一,在剛頒布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里面,物聯網也是重要組成部分。”工信部電子信息司副司長丁文武透露,“物聯網是新的技術革命,是電子信息產業領域未來競爭的制高點和產業的核心競爭力。發展物聯網產業是實現技術可控、保證國家安全的需要,也是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發展戰略型產業帶動經濟發展的需要。”
當下,已被定義為中國戰略性產業的物聯網,是一個時尚、熱門的產業,不僅各路資本競相追捧物聯網產業投資,二級市場上也是你方唱罷我登場,物聯網概念股行情幾度卷土重來。
近來引起沸騰的是,“未來十年,物聯網重點應用領域投資可達4萬億,產出8萬億,形成就業崗位2500萬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王忠宏的這番話一經傳播,資本市場更是目眩神迷。
令資本市場激情洋溢的還在于,按照原定的時間表,物聯網“十二五”規劃將在元旦前后出臺。這也從某種意義上標至著,物聯網已經從前期的概念化炒作進入實質化階段。
本報記者注意到,多家證券研究機構在近期發表的投資策略報告中表示,物聯網概念股已成為布局跨年度行情的推薦重點。
然而,工信部副部長奚國華卻在日前表示,“物聯網的發展必須從產業中逐漸培養,這個過程大概需要5—10年。”
一方面是蠢蠢欲動的各路狂熱資本和地毯式的信息覆蓋,另一方面卻是不斷炒高的股價及相關上市公司表現平平的盈利能力。那么,物聯網對于資本市場來說,到底是泡沫泛起、霧里看花的概念炒作,還是另一番朝陽行業帶來的投資機會呢?
資本市場上的一個新故事
“物聯網概念的風風火火炒作,就在于概念全新,政策扶持,蛋糕足夠大,是市場主力聯合培育的新熱點。”一位券商人士表示。
該人士認為,與周期性板塊相比,物聯網概念對經濟發展的刺激力度和發展前景更為樂觀,更能夠迅速產生出經濟與社會效益,且切合國家中長期發展戰略,政策預期空間層出不窮,加上其新的商業模式和新的業態,容易激發炒作及跟風熱情。
“從概念的模糊、清晰到實質發展、產業化、商業化,各個階段都能爆發炒作熱點。”上述券商人士說。
事實上,物聯網概念從默默無聞到一舉成名,僅用了一個星期。回望A股歷史數據,物聯網概念從2009年9月14日開始啟動,短短5個交易日,被貼上物聯網標簽的遠望谷(002161.SZ)、新大陸(000997.SZ)、廈門信達(000701.SZ)、東信和平(002017.SZ),其周漲幅分別高達45.8%、46.3%、39.2%和33%,而同期上證綜指下跌0.91%,深成指跌幅為0.98%。
此后,物聯網概念板塊漲停個股時有出現,局部獨立行情依然搶眼。進入今年第四季度,物聯網概念再度狂飆突進,以新大陸為例,僅10月8日至11月25日的35個交易日,漲幅高達94.72%。
“3000點上下,各種周期性板塊經過輪番炒作之后,A股市場明顯缺乏一個全新的題材,物聯網概念的股性就這樣被主力激活。”福建某私募人士認為,“盡管物聯網尚處于起步階段,但作為新興產業,其產業鏈的廣闊外延遠超互聯網,跟物聯網相關的上市公司不勝枚舉,題材挖掘空間非常大。”
而進入年尾收官階段,物聯網概念依然持續活躍。
“游資是物聯網概念行情的主力,機構早期只是合力參與,大舉布局從今年開始。”上述私募人士表示。
實際上,2009年9月中旬開始點燃的物聯網概念股暴漲行情,機構也是始作俑者之一,遠望谷在當年9月15日和16日的連續兩個漲停板中,買入前五名中均出現兩家機構專用席位,合計買入金額超過6000萬元。
不過,除遠望谷外,當時機構資金對于其他物聯網概念股似乎并無興趣,同時上榜的東信和平與新大陸,均為游資戰場,甚至有兩家機構專用席位出現在東信和平的賣出席位上。
而今年以來,機構席位開始頻繁出現在物聯網概念股異動榜中,不少個股一度出現基金扎堆重倉。典型如遠望谷,2009年末,其基金持股占流通股比例僅為2.66%,但2010年的前三個季度,分別達到11.1%、10.1%和15.24%,前十大流通股股東幾乎全被機構占據。
查詢滬深兩市交易所異動榜發現,國信證券深圳泰然九路營業部、東吳證券蘇州西北街營業部、光大證券寧波解放南路營業部、國泰君安證券上海江蘇路營業部等游資根據地,均成為上榜“常客”,尤為兇猛的是東吳證券杭州文暉路營業部,殺入物聯網概念個股的資金動輒高達上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機構、游資合力圍剿物聯網概念股的同時,推波助瀾的個人投資者也紛紛加入戰團,在A股市場出現了極為罕見的“物聯網概念股專業戶”。
浙江股民徐柏良就是“物聯網概念股專業戶”的突出代表。根據上市公司公開披露資料統計,徐柏良在2009年三季度成為前十大流通股股東的個股多達11只,其中至少9只與物聯網概念相關。
“物聯網行情啟動以來,江浙游資對此一直情有獨鐘,當地上榜的證券營業部頗為頻繁。”上述私募人士稱,“今年3月的一波物聯網概念行情中,江浙游資在長電科技(600584.SH)、廈門信達、高鴻股份、遠望谷的一次買入資金合計近5億元。”
與二級市場物聯網概念行情高燒不退聯袂登場的是,相關上市公司也在跑馬圈地搶占先機,目前,已有多家公司已經完成或正在準備增發做大物聯網項目。
增發領跑者是高鴻股份,去年12月,高鴻股份增發募資凈額4.63億元。
高鴻股份是次增發價為6.7元/股,如今一年時間屆滿,認購者均已實現翻倍收益。
緊隨其后的是另一只物聯網龍頭股新大陸,根據其7月5日公布的定向增發情況報告書,此次非公開發行5786.66萬股,募資總額為4.33億元。
令新大陸增發認購對象心中竊喜的是,價格為7.5元/股的增發完成僅5個多月,隨著股價持續上漲,其賬面浮盈已超過200%。
然而,此等好事如今已經難覓蹤影,隨著物聯網概念行情持續提升,增發價也跟隨股價水漲船高。大唐電信(600198.SH)4月7日公布的新定向增發方案,其增發價格較一年前方案的8.7元/股上調了一倍,達16.49元/股,同時增發股份數量也相應由1.4億股減少到3100萬股。
物聯網概念熱火朝天,更是催發了相關上市公司的圈錢沖動,近期多家公司拋出的定向增發預案,其胃口也遠大于先行者。
9月3日,華勝天成(600410.SH)發布定向增發預案,擬非公開增發8000萬股,募集資金8億元,主要投向云計算平臺及物聯網平臺建設等6個項目。
而目前市凈率高達18倍多的遠望谷,11月11日公告擬非公開發行股票3400萬股,每股發行價不低于24.72元,募集資金總額81770萬元。這樣的增發規模,已是其2007年8月上市時募集資金凈額19994.53萬元的4倍多。
與前幾家不同的是,在物聯網概念甚囂塵上之后,華勝天成、遠望谷募資項目均直接打出了物聯網旗號。而去年物聯網概念突發飆漲行情后,數家上市公司齊發公告稱,物聯網對其業績無實質性影響并撇清干系。
日漸熱絡的物聯網概念確實今非昔比,被多家證券研究機構捧為正宗RFID、智能標簽物聯網概念的東港股份(002117.SZ),其9月15日披露的增發A股發行結果公告顯示,公司此次增發受到了244家機構的熱烈追捧。
資料表明,在這244家機構中,有147只基金參與了網下申購,并且同一家基金公司旗下多只基金同時出動,如易方達旗下的12只公募基金,國泰旗下的9只公募基金,還有社保基金106組合、402組合、501組合、602組合等。
東港股份此次增發項目預計投資總額約3.45億元,但此次實際募資達3.63億元。
物聯網熱得發燙,不僅與此相關的上市公司,擴張激情高昂,其他進入資本市場的企業也是蠢蠢欲動,就連主營為輕重型包裝產品的美盈森(002303.SZ),上市僅一年多時間,也在12月8日宣布投資2000萬元進軍物聯網。
物聯網概念成為資本市場香餑餑,但相關上市公司的業績卻沒有物聯網概念那么顯赫。數據顯示,目前除了中興通訊(000063.SZ)、華工科技(000988.SZ)、航天信息(600271.SH)等少數幾只個股市盈率為30—40倍外,其余均大大高于市場平均水平。
或許基于此等原因,在物聯網概念每遭爆炒之際,也是大小非高位減持套現的高峰時段。公開資料表明,海虹控股(000503.SZ)、上海貝嶺(600171.SH)、新大陸、福日電子(600203.SH)、遠光軟件(002063.SZ)、遠望谷等一大批與物聯網沾邊的上市公司,其大小非均選擇在物聯網概念行情飆升期間高位出逃。
更有甚者,遠望谷實際控制人、董事長徐玉鎖,從年初以來累計減持遠望谷1100萬股,占到公司總股本的4.28%,共套現2.65億元,位居今年A股高管套現榜之首。
引起關注的在于,遠望谷另幾位高管也在大肆減持公司股票,公司董事、副總經理陳長安已累計減持逾421萬股,董事、財務總監呂宏也減持了4萬股,而原董事崔文立在其股份解禁后,減持總量超過1991萬股。
“物聯網概念股股東頻繁套現,也可說明其股價已基本反映預期。”上述券商人士認為,“從現階段的產業發展來看,物聯網相關上市公司的業績并不會發生突發性增長,大多數個股估值已經偏高。”
不過,該人士同時認為,市場炒作往往跟估值沒有必然聯系,當市場熱點陷入真空時期,物聯網概念的扶搖直上,或許就是在等待預期的實現。
在 “藍海”中“霧里看花”
2009年11月3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題為《讓科技引領中國可持續發展》的講話中指出,要著力突破傳感網、物聯網關鍵技術,及早部署后IP時代相關技術研發,使信息網絡產業成為推動產業升級、邁向信息社會的“發動機”。
今年兩會,物聯網首次寫進政府報告;6月,工信部將物聯網規劃納入“十二五”專題規劃。
一個被媒體廣泛報道并頻頻在證券投資研報出現的消息是,物聯網產業規劃的十大應用重點領域,分別是智能電網、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家居、環境與安全檢測、工業與自動化控制、醫療健康、精細農牧業、金融與服務業、國防軍事等,其中,“十二五”期間智能電網的總投資預計達2萬億元,居十大領域之首。
工信部科技司司長聞庫日前表示,物聯網產業的市場潛力需要較長的培育時間,預計“十二五”末產業規模能達到5000億元,真正實現萬億級的時間節點在“十三五”后期。
這與各路所謂專家和業內人士、相關機構預計的2010年中國物聯網產業市場規模將超過2000億元,至2015年達到7500億元,年復合增長率超過30%的說法,存在較大出入。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陳寶國甚至指出,中國物聯網產業目前存在許多“瞎子摸象”和“指鹿為馬”的現象。
查閱資料發現,其實,在物聯網概念提出之前,其中不少技術已經應用于消防、安防、電子支付、食品安全溯源、樓宇自控、工業信息化等領域,只不過物聯網這個名詞的誕生,將這些“老酒”統一裝進了“新瓶”,許多內容并不是新東西。
但物聯網可以容納的產業實在太多,國家電網公司信息通信公司總工程師李祥珍日前撰文稱,國家電網80%的業務都跟物聯網相關。
一年的喧囂和鼓噪之下,不少投資者反而感到無所適從。
“感覺有點虛幻,現在很多企業都貼上物聯網的標簽,使一些真正的物聯網企業難以被發現。”一位創投合伙人表示。
而物聯網概念反復被瘋狂追捧,相關上市公司的股東及高管借機持續套現,也顯現了“局中人”缺乏信心的端倪。
“不少套現的目的應該主要想在這個概念泡沫破滅之前撤出戰場,這也證明不少物聯網概念股名不副實,或者說成長性存在障礙。”該人士認為,“真正意義上的物聯網龍頭股還有待發掘,更需要時間檢驗。”
不過,從中央到地方都力挺物聯網的研究及發展,諸多上市公司也相繼制定了物聯網戰略,少數幾家公司甚至已經開始受益物聯網的應用。大唐電信董事長、總裁曹斌在2010中國國際物聯網大會期間透露,目前公司在物聯網上的收入已經超過1億元。
即便如此,相對于大唐電信年營業收入30多億元的規模,1億元的比例并不顯眼。
實際上,將物聯網當成一個產業,需要一致認同的定義和規范的統計標準。
聞庫指出,目前主要有三大問題制約物聯網產業的發展,一是核心技術仍在發展;二是相關技術體制與產品接口大多未實現標準化;三是應用成本居高不下。具體到國內物聯網產業的各個環節,市場規模非常有限,如2009年我國傳感器市場規模接近600億元,云計算服務尚未商業化,現有的儀器儀表基本不具備物聯網內涵,整個產業總體來說處于初級階段。
缺乏統一完整標準體系,導致商業模式的跛腳。而不同企業間開發的技術標準不同,彼此無法兼容,因此前景雖美妙,目前卻無法形成產業化優勢。
“物聯網是一個已經探明儲量的巨大金礦,但礦產資源很分散,眼下還難以集中開采。”東方證券的聯合調研紀要,闡釋了時下的物聯網投資困境。
但政府主管部門的決心和熱情,無疑預示著真正屬于物聯網的資本時代已悄然來臨。
根據工信部通信發展司司長張峰在2010中國國際物聯網大會上透露,“十二五”期間,物聯網在產業體系將初步形成從傳感器、芯片、軟件、終端、整機、網絡到業務應用的完整產業鏈,并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物聯網產業領軍企業。
工信部副部長楊學山亦表示,盡管物聯網發展是長期過程,但短期內在制造業、物流業等領域的應用將有大進展。
“對于資本市場來說,這是一個方向性的信號。”前述券商人士稱,“物聯網廣泛應用的特點,使其自身就能夠打造一個巨大的產業鏈,這意味著巨大的價值。”
該人士認為,從投資收益角度,物聯網發展關鍵并不在于其核心技術有多大突破,重要是應用規模和領域的擴大拓展,并形成可復制的商業模式。
目前,號稱比互聯網更大的物聯網,更多的是依賴政府推動和政策扶持,國內大部分物聯網企業主要依靠政府項目生存,其市場則是政府主導的公共管理與服務項目。
以大唐電信為例,其不僅承擔著國家自主創新技術的研發任務,而且一直背靠著壟斷性行業資源和大企業客戶。2009年,大唐電信營業外收入多達5943萬元,占公司全年凈利潤的88%,這主要是政府補助比2008年增加3758萬元。
航天信息副總經理楊會平也透露,公司承擔著很多國家重點工程項目,包括奧運會安全追溯、RFID區域物流。“技術創新和產品研發是通過國家重點工程的項目自主研發的,我們以重點工程為基礎,逐步將物聯網有選擇應用在物流領域,推進物聯網解決方案,同時參與了標準的制訂。”
但這并不妨礙創投、風投資本參與中國物聯網領域的獵食。由大唐電信、無錫新區創新創業投資集團等共同發起設立的規模為50億元的直投物聯網PE基金、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等發起的規模5億元的上海物聯網創業投資基金,均已相繼問世。
而各地舉辦的物聯網活動,儼然成為各路PE、VC的投資盛會,德同資本、創新投資、紅杉資本等投融資機構的身影,不時在此類活動中閃現。
“PE、VC確實都在大張旗鼓尋找物聯網的投資機會,已有投資機構在無錫、上海、廣州等地的物聯網示范區投下項目。”上述創投合伙人說。
青云創投已宣布,將注資7000萬元與多利農莊建立中國首個農業物聯網示范基地。而全球專業的半導體業風投公司TALLWOOD,也已與無錫新區共同設立了股權投資公司,初期規模為5000萬美元,投資于物聯網產業息息相關的半導體設計、封測等領域。
但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目前的物聯網產業類似互聯網初期,企業的盈利模式尚不清晰,而當年的互聯網浪潮,曾經造就了眾多企業由此打開資本市場大門。
“如今的物聯網,與當年的互聯網相似。”上述券商人士說,“當年市場對互聯網題材的連續熱炒,也曾出現不少漲不停的牛股,但爆炒后卻以同樣猛烈的勢頭下跌。”
值得深思的是,當初波濤洶涌的互聯網產業投資和二級市場持續爆炒,至今卻仍然沒有在A股市場出現哪怕一家血統純正的互聯網上市企業。而騰訊控股、阿里巴巴、百度等,都是清一色的海外上市公司。
新大陸樣本
作為物聯網概念龍頭股的新大陸(000997.SZ),自去年物聯網概念行情爆發以來,其股價幾度炙手可熱勢絕倫。
2009年9月1日,新大陸收盤價為7.12元,到了2010年12月16日,股價達到23.13元,漲幅為219.92%。其間,新大陸屢屢領漲大盤。
而今年前三季度,趕赴新大陸實地調研的基金、券商等機構,多達40家。
“這段時間來調研的機構也是比較多。”新大陸董秘侯浩峰告訴本報記者,“去年以來,關注公司的人越來越多。”
上市10年,在資本市場一直默默無聞的新大陸,驟然間走到了聚光燈下。
契機來自洶涌而至的國家物聯網戰略。物聯網是繼計算機、互聯網與移動通信網之后的世界信息產業第三次浪潮。
“在物聯網產業鏈中,感知與識別技術是物聯網產業的核心基礎技術。條碼識別,尤其是二維條碼識別技術,則是感知技術的重要組成。”新大陸總裁王晶對本報記者說,“新大陸是世界上少數幾家擁有二維碼核心技術的企業之一。”
如今,新大陸又迎來了另一個高潮——11月11日,新大陸發布了全球首顆二維碼解碼芯片。
據介紹,二維碼解碼芯片將使系統在解碼速度上較軟機解碼方式提高10倍以上,識讀效率(抗污損)提高30到50倍。
“新大陸二維碼解碼芯片成功的實現,是關鍵技術的突破,與之密切相關的,不僅是新大陸識別技術水平提高了新的臺階,同時標志著中國人在二維碼技術進入國際領先行業。”工信部電子信息司副司長丁文武如此評價。
然而,在新大陸利好不斷、股價飆升之際,實際控制人卻持續減持股份,引起了市場的頗多猜疑。
根據公告,新大陸控股股東新大陸集團分別在2009年和2010年11月25日,累計減持1437.27萬股,占總股本的1.92%,新大陸集團控股子公司新大陸生物所持的新大陸1911.78萬股,則已拋售殆盡。
實際控制人為何要在新大陸發展漸入佳境之際減持?
“新大陸生物減持是為退出作準備。”董秘侯浩峰說,“隔行如隔山,新大陸集團計劃將新大陸生物賣掉,但持有的上市公司股權,價格不好確定,影響收購談判,單純談判生物技術資產和業務比較簡單。”
新大陸集團從2009年起收縮業務范圍,決定退出生物制藥領域,另外,新大陸生物出售新大陸股票也是新大陸集團需要更多資金所致。
資料表明,新大陸生物經營范圍為三類體外診斷試劑、生物技術、醫藥衛生保健產品的技術開發及咨詢服務等,新大陸集團持股99.9%、張秋蓮持股0.01%。
而新大陸控股股東新大陸集團,主要業務和產品是高科技術產品的研究、開發、銷售、咨詢服務及相關投資,其股權結構由胡鋼、王晶等17個自然人組成,其中胡鋼是主要出資人,出資額為5135.39萬元,占60.41%。胡鋼是新大陸董事長,王晶則是副董事長兼總裁。
對于減持的原因,王晶解釋稱,新大陸從創業至今已經16年,不少員工是創始股東或間接股東,并且歷史上新大陸員工的收入不高,減持的原因之一是想讓大家增加收入,穩定人心隊伍。
此前公告顯示,根據股權分置改革方案所含的股權激勵方案,新大陸集團提供股份來源用于新大陸管理層期權激勵,采取“一次授出、分批行權”的方式,分別于2006年11月24日行權625萬股、2008年4月18日行權750萬股。
另一個原因則是,此次減持套現所得資金,計劃主要用于在北京設立第二總部和研發中心、歸還集團的部分銀行貸款及其他科技孵化投入。
“公司的主要業務都與政府采購有關,在掌握全球首顆二維碼芯片技術后,準備增加北京方面的拓展力度。”王晶說,“新大陸集團不會放棄對上市公司的控股地位。”
盡管號稱目前在國內物聯網產業鏈“感知層”唯一擁有完全自主核心技術的企業,但新大陸當下的盈利水平并不出色,2010年前三季度,新大陸每股收益為0.11元,而其2009年度的每股收益為0.19元。
“之前,新大陸經營范圍涉及多個領域,科技創新、研發和推廣更是需要持續投入和沉淀。”王晶表示,“現在有了物聯網這個突破口,公司發展目標更加明確,將重點推進技術突破和商業模式應用。”
鮮為人知的是,早在1999年,新大陸就開始進軍條碼技術領域,但直至2006年,其二維碼技術研發才取得重大突破。2006年9月11日,新大陸成立上海新大陸翼碼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專注于“電子回執”產品的研究、開發、運營以及技術支撐。
但二維碼的培育期超出了新大陸的預期,直到2008年才扭虧為盈。
其間,新大陸展開一系列國際化運作。2008年6月,在美國設立新大陸北美公司;2009年3月,在歐洲荷蘭,成立了新大陸歐洲公司;2009年7月,在臺灣設立了臺灣新大陸股份有限公司,成為中國大陸第一家赴臺投資企業。
“此次二維碼解碼芯片研發成功,得益于依托臺灣IC產業資源優勢。”王晶說。
目前,在電子回執系統上,新大陸已與中國銀聯、中國移動、淘寶網等進行合作,2009年,新大陸二維碼短信流量從2008年的3000萬條增至6400萬條,毛利率高達80%。
不過,雖然此項業務增長迅猛,但由于缺乏行業標準,不同廠商的手機需要下載不同的軟件,這對二維碼的手機應用造成一定的障礙。
二維碼芯片的誕生已可解決此類問題,“二維碼芯片進一步提高了產品的應用率,將識讀的專用設備變為通用設備。”侯浩峰表示,“國內條碼市場普及率很低,但行業應用正在加速,增長很確定,會成為新大陸增長最快的業務。”
據其透露,現在新大陸已將此類業務拓展到銀行、物流、圖書館等領域。
“我們首創的行業應用有動物溯源、冷鏈物流,首創的商業模式有電子憑證、商E通,將來每一個商業模式都會創造出無限的空間。”王晶認為。
其實,在溯源系統方面,新大陸5年前就與農業部合作推出生豬溯源體系這一新商業模式,目前市場占有份額為70%,毛利率約50%。今年,商務部在全國10個城市試點的“一葷一素”食品溯源系統,新大陸拿下3個試點名額,并且自己還在福建省內搞了3個試點。
而溯源系統就是二維碼和RFID技術的實際商業化應用。
“在物聯網產業鏈的四個部分中,新大陸主要介入感知與識讀環節、智能處理和運營服務三大環節,傳輸環節中也有少量涉足。”王晶表示,“核心技術、商業模式是有門檻的,現在新大陸發展的關鍵是要把門檻做高。”
為此,新大陸圍繞二維碼芯片提出了179項專利申請,其中包括120項二維碼芯片專利、37項二維碼識讀引擎專利和22項二維碼物聯網應用商業模式專利。
“歐美的專利申請也進行當中。”王晶說。
新大陸所涉及的物聯網商業化領域,目前尚處于局部推廣和試點階段,增長空間依然取決于政策的拐點。
|